雨中重游黄埔军校


(宋新锐)

      黄埔军校,用官方的语言说,它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 也是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它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很早之前,我就对黄埔军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了解了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事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上一次黄埔军校的参观太过于潦草,走马观花,没找到内心想要的感觉。这一次,正好有一天假期,便打算重游黄埔军校。
      接近中午时分,我赶到新洲码头。天气仍然阴冷,细雨蒙蒙的,码头上仿佛多了一丝惆怅和肃穆。
      终于等来了往鱼珠方向的轮渡,我冒着雨,随着人群慢慢的、轻轻的走上轮渡。其实,说是人群,但人并不多,约莫十五人。我猜,他们应该都是奔着黄埔军校去的吧。
      海风,极寒冷。凛冽的风并没有阻挡我们和轮渡的前行。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黄埔军校码头。下了轮渡,算是正式开始我的黄埔军校重游。
      重游的第一站是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室,其实是孙中山故居,是一幢黄色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有些许老旧,但在雨水的洗刷下焕发出不一样的光采。
      一楼,可以看到孙中山的卧室,非常的简陋、整齐,却隐隐中暗藏一股伟人的气息。遥想当年,孙中山就是这样强忍着病痛,或在床前思考国家大事,或在灯下日理万机。
      走上二楼,是展览馆,陈列着“黄埔海关的发展”“黄埔分关旧址的变迁”“孙梅结盟”“走向共和”“捍卫共和”“黄埔创校”“梅屋庄吉铸造铜像”等等的史料、证据。
      带着万分的敬意,我凝视着那一份份的史料、证据,他们就像是一个个诚实天真却历经磨难的孩子,在向我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其实,这有着峥嵘岁月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很久以前是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它历经岁月洗礼、隐记历史沧桑:民国时期黄埔分关业务回落,日趋衰微;1926年黄埔分关迁走后,黄埔军校接管海关楼,以作军校校舍;1928年改作孙总理纪念室,陈列展示孙中山创办军校的史迹。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特别在晚年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队。孙中山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国家顽强奋斗了终生!
      顺着史迹,我试着想象孙中山当年发生的一切一切。
      当年,在《上李鸿章书》的失败后,孙中山改变了改良政治的想法,认识到在中国只有走武装革命之路。1895年1月初,孙中山在恩师康德黎的引荐下,在香港结识了梅屋庄吉,两人一见如故,酣谈天下事,所见全同。当即两人约定:梅屋庄吉作孙中山“武装革命”的“经济后盾”。
      后来,孙中山在爱国运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他的领导下,全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宣统皇帝被迫退位。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在孙中山革命的进程中,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一直给予他大力的支持。
      当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袁世凯等北洋军阀背信弃义,破坏民国,废弃约法。为捍卫共和,孙中山重举革命大旗。在孙中山开展护国护法运动的进程中,梅屋庄吉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道义上给予有力的援助。在梅屋庄吉夫妻的帮助下,孙中山与宋庆龄结为革命伴侣。
      当年的革命运动中,孙中山履遭失败,毫不气馁,愈挫愈奋。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他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在黄埔长洲岛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孙中山的精神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在工作的道路上斗志昂扬、矢志不渝。
      然而,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了。梅屋庄吉因失去了这样一位盟友、挚友、伟人而感到无限伤悲。为表达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和对黄埔军校师生的无限希望,他斥资铸造4尊孙中山铜像,分赠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广东孙中山故居。
      历经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孙总理纪念碑上的孙中山铜像魏然屹立,我想,那一定是孙梅的伟大友谊的象征!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接下来是重游的第二站——黄埔军校校本部。
      迎面走去,映入眼帘的是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写着“陆军军官学校”,是谭延闿所书。这校门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它是 1965年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的。顾盼左右,在门口处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听说,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成了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能看到,这是孙中山对祖国的担忧和对年青一代的期许!这遗嘱,就这样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迈进校门,可以看见本部校舍,它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分为左中右三路,上下两层,各层回廊相通,深四进,每进以天井相隔。
      里面有展览出黄埔军校的组织架构图,而且每个屋子门口都有门牌,所以,我知道他们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门,机构总数约40个,俨然一个系统运作娴熟、秩序井然的组织机构。
      楼底层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大花厅举行。
      政治部在走马楼第一进首层西侧,望向室内,只见陈设非常简单,仅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清廉之风,宛若拂面。政治部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听说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因为他们都没有把工作做好,党代表廖仲恺决定邀请周恩来担任这项工作。从此,政治部面貌焕然一新,生气勃勃。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年毛泽东同志后来也曾充分肯定军校的这种制度,他说:“那时军队设立党代表、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校面目一新。1927年以后的红军,至今日的八路军,都是继承这种制度而发展的。”
      在走马楼二楼西向的一个角落里,我见到了蒋介石的校长办公室。室内清一色满洲窗格,木门木地板,地板上的织花地毯和风琴形办公桌颇具美感。史料显示,建校初期的蒋介石励精图治,每日清晨起床号一响,就开始巡视全校寝室。他亲自教唱校歌,狠抓军纪,为军校题“亲爱精诚”校训,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不怕牺牲,平日视《三民主义》、《曾国藩家书》、《俾斯麦传》三本书为至宝。
      抬眼望去,墙上贴着的是第一期学生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听说,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原来,蒋介石很重视考察学生,他在 “常胜将军”陈赓的评语栏上写着:“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带兵。”然而正是这个校长眼中“外形文弱”的学生,在第二次东征时,背着兵败被围、绝望之余欲“杀身成仁”的蒋介石逃出险境,救了他一命。可见,蒋介石观察人的准确度极高,能迅速分辨出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同时也印证了史书上说他多疑、老奸巨猾的品行。
      听讲解员说,在校长办公室里,蒋介石与从法国留学归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在周恩来主持下,军校参照苏联红军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建校初期,军校允许不同党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政治课最多时达26门,包括《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概论》、《政治学》、《苏联研究》等。除了必修课,政治部还采用演讲会、研讨会、文艺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进行政治教育。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曾应政治部邀请来校演讲,毛泽东应邀作过农民运动报告。
      看完校长办公室,接下来看的是校长办公厅。由于蒋介石一般都在校长室办公,因此可以说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我想,黄埔军校多亏有了这样一位“慈母”,他也是我们广东人的骄傲。
      移步校长会客厅,上面有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对联很工整,很有气势,我觉得他要表达的是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同时又抒发了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军校本部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放眼望去,宿舍条件比较差,设施很简单。听说学员每天5时起床,晚9时半关灯睡觉。宿舍内务要求很严,如果内务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足”的处罚。所谓禁足,就是星期日不准进城。虽然军校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同时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宿舍木床上,白布单、军毯叠得方方正正;木板上的制服、脸盆、口盅、草鞋等物品纹丝不乱……听说以前,廖党代表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同学谈心,问他们想不想家,能否习惯等,果然不愧为“党军慈母”,温暖着每一个学员的心。
      重游的最后一站是孙中山纪念碑。沿着树荫深深的道路往西前行,可以仰头看见高高在上的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历史记载,纪念碑于民国17年(1928年)11月所立,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
      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非常宏伟。孙中山名文,号逸仙,所以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
      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碑的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纪念碑顶上的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
      上到纪念碑所立的台面上,我看到游客们多了不少,都是冒雨前来参观。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带着肃然起敬的神情,我心中的热血一直在沸腾,无论如何,我发誓我永远都不会忘了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好多年前的今天,黄埔军校的先辈们又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呢?我们现在能在如此祥和美好的环境下欢度元宵,是怎样的来之不易呢?
      黄埔军校,这是怎样一个不平凡的学校!从这里走出的人物最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格局!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历史!无论在东征北伐,还是联合抗日,都是黄埔军校生为国之中坚,而最终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国共大战,更可以说完全是黄埔军校生之间的较量!胜败之间,政党国体交替,中华民族剧变!但黄埔军校之影响却于现在和将来都超越于政党和体制永存青史!
      此时此刻,我站在高处,面朝珠江,迎着江风回顾历史,不禁仿佛感觉旌旗猎猎,炮声隆隆的历史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的眼眶不知为何,多了些热滚滚的东西。“无情未必真丈夫,只是未到动情时”,这一次重游,我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谢谢,谢谢黄埔军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