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们的改变与坚持——元韬家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引述这段文字做为2014年总结的开篇,一则是向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司首席学习官刘明沭博士致敬;二则是想借助这老祖宗的“遗训”,诠释我于“改变”与“坚持”的一点认识——没有坚持就无所谓本质的改变,没有改变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坚持——当然,做为一名普通百姓自然不会有“治国”“平天下”的“野心”,但却应心存“国治”、“天下平”的责任与期盼。
      Ok,言归正传,对于已经过去的2014,还是很有必要对我和我们团队的“改变”和“坚持”做些盘点,以便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定位!
      改变一:从专注于“事”,向重视“人”的改变
      一直以来,我都是要求团队“将事做对(do the things right)”,也一直致力于思考和研究“将事情做对”的各种方法,从而忽略了大家做事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忽略了人的价值认同、心智模式、认知能力等对工作结果的本质影响。最终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团队的“集体失语”或“集体失智”。
      2014年,在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思考影响“人”行为的一些根本性因素,并进而思考如何通过良好的价值导向形成团队的向心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和认知能力,提升团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自我改善意识,进而,“从内而外”地塑造员工的职业人格和职业素养,实现团队从“将事情做对”向 “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的转变。
      改变二:从重视存量“技能”与“经验”,向关注“增量”的改变
      在人才选择方面,我们习惯于列出各个职/岗位所需人员的各项“技能”和“经验”要求,然后“按图索‘骥’”去搜寻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然而,决定个人发展的往往不是他今天的存量“技能”和“经验”,而是他的学习与思考能力、融入团队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愿意为组织和工作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这些都是获取“增量”技能和经验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或者说“潜质”吧!)。而这种能力往往难以判断,更难于衡量,因此,在我们选择和培养人才时也最容易被忽略。
      而这近一年来,我们更多地在思考获取“增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开始改变了对人才的判断标准——或许他(她)现在还略显青涩,但只有他(她)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学习思考能力,并且努力完善和提升自己,数年之后便可担当重任。
      改变三:从提升个人能力,向提升组织能力的改变
      个人能力固然是组织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支撑。然而,做为一个有机体存在的组织,本身也具有许多超越个人的能力要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全面培养和有效衡量。
      首先,组织能力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的集合,而是基于可衡量的整体能力在各个层面的合理分解,因此形成以战略导向的组织能力规划极其重要。2014年,我们首先完成了公司战略设计,并以战略地图系统地描绘了达成组织目标的各项关键能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平衡计分卡”明确了组织能力的衡量标准。
      其次,在战略地图指引下,2014年,我们有序推进各项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形成了以“学习型组织”为特质的企业文化,构建了以“合规性”为目标的项目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了知识的积累和分享,着力打造与战略相适应的资源整合平台等等。
      再次,我们根据管理咨询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探索建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自主管理模式,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组织能力提升达成有机统一。
改变四:从“内求”,向寻求“内求”与“外求”平衡的改变
      就我本人而言,性格之中存在较多“专注”和“内敛”的成分,更愿意以“内求”来完善和提升自身,进而,积聚能量或等待机会的垂青。这在我做为一名普通员工时,的确可以让自己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增进智能。然而,做为一位团队的负责人或者一个组织,事事强调“内求诸己”,必然会让整个组织陷入困顿或错失良机。
      2014年,在黄总的引导下,我开始逐渐开放自己的心态,通过寻求“内求”与“外求”的有机平衡,力求打造一个与公司战略相适应的、相对开放的平台,以外求“顺势”和“共赢”。尤其是最近半年来,我们正积极建立与政府、各商(协)会的合作关系、策划和承办“企业大讲堂”等,努力打造着公司的“外求”平台。
      这一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地“改变”,促进了组织的自我完善、激发了组织的机体活力;同时,我们也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塑造了组织的魂魄、强固了组织的根本!
      坚持一:核心价值和战略导向原则
      现如今许多企业都会提炼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制定发展战略,可遗憾的是这些核心价值观和战略更多只是落于纸上或是挂在墙上,较少落实到行动上。其中问题的关键不在公司员工,而在公司高层管理者:一是公司高层之间并未就核心价值观和战略达成真正的共识,更多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妥协甚至只是某位“核心人物”的个人想法;二是公司高层缺乏“自律”,只是将其作为教育员工的一种手段,而非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
我们的公司从成立之日起,便制定了严谨的核心价值观和系统的公司战略,而正是这“严谨性”和“系统性”,有效避免了“朝令夕改”现象发生,保证了其执行的严肃性。而在执行过程中,首先是公司创办人严格遵照核心价值观准则约束自身行为,并根据战略要求进行决策部署;其次,按照公司核心观准则选择、组建公司核心团队;再次,通过对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进行深入解读和交流,为全体组织成员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营造良好氛围;最后,通过将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融入公司制度和绩效评价,将核心价值观标准和公司战略与日常工作进行紧密结合。这种“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执行体系,为我们对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的坚持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坚持二:积极谨慎原则
      “创业”意味着与“机会”和“风险”同行。然而,吸引创业者的往往是成功后的炫目光环,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热衷于研究成功案例,却鲜有人去研究失败或想象失败的场景。因此,创业者总是看重“机会”,而忽略“风险”。虽然,我也没有认真去研究大量创业失败的案例,但凭直觉,我相信多数创业失败并非是找错机会而是缺乏对风险准确把握和有效应对。
按照元韬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在其今天还是明天,我们都将长期处于“创业”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积极谨慎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就一些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做一些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探索和尝试,进行谨慎选择和充分的策划,努力对未来资源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出充分的预判,并准备好相应的应对预案;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设置相应的决策边界和“再决策”机制,一旦出现超出决策边界的事件立即启动“再决策”机制。
      坚持三:自我完善原则
      任何一个有自我成长需求的个人和有生命力的组织,都必须具备超强自我完善能力。
从个人层面来说,个人的“自我完善”往往是跟深刻的“自我反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就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和完善。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究竟是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还是从外界条件去找种种借口?当然,个人的“自我完善”亦不能简单停留在“自我反省”层面,否则,便很可能变成“自怨自艾”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我们还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和思辨能力,在敢于对自己说“不”的同时,还应有说“行”的信心和能力。最后,我们还应有足够的“自律”精神,要有破旧立新、持之以恒地决心。因此,个人自我完善的基本路径应该是“反省—>学习—>自律”。
      从组织层面来看,组织的“自我完善”与个人的“自我完善”存在较多相通之处,同样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检查与反省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组织的“自律”精神。然而,与个人不一样的是,组织是多个个体的有机组合,其“自我完善”既需要不断消除组织的“习惯性防卫”,以开放和包容来充分发挥个体完善的自主性,并有效集成个体完善的成果;同时,亦需要足够的凝聚力和协同性,来统一组织“自我完善”的目标和方向。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将面临传统管理咨询业务机会趋紧的挑战,同时也将迎来全面改革带来的诸多新机会。新的一年里,我们需要把握住法治、文化、创新、节约等几个关键词,认真研究和推行以规范经营、文化强企、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等为特征解决方案,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持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2014已经过去了,让我们以感恩之心来怀念她!2015已经到来,让我们用无限的激情来拥抱她!

2015年1月1日 广州
(彭宏波)

回到顶部